来源:解放日报
原标题:上海解放75周年,解放日报四连版手绘长卷,聚焦人民城市的五个瞬间
上海解放75周年,
解放日报四连版手绘长卷,
聚焦人民城市的五个瞬间
75年前的今天,上海解放。解放日报今日推出四连版手绘长卷,聚焦人民城市的五个瞬间。
75年前,鏖战月浦,解放上海战役打响第一枪。战场碉堡,如今在一所中学里,这一遗迹恰在操场跑道起点,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起步、筑梦、逐梦,硝烟散去,前辈浴血精神永存。如今的上海院校,思政教育如润物春风抑或绚烂夏花拂过心间、开在心田。
75年前,激战高桥,解放军在这里打赢了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。这个曾是上海包围战的“袋口”,如今建起了一座“口袋”公园。放眼整个上海,一个环城生态圈正在形成,“千园之城”的目标正在成为实景图。
75年前,攻打苏河,我军规定市区作战不能使用重火力,以惨烈的城市攻坚战夺取了苏州河北岸阵地。如今,苏州河畔的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中不断焕新,沿着“一江一河”串珠成链,人民城市践行着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。
75年前,街边露宿,威海路黄陂路路口,军部指挥所设在马路边,军长和战士们一起怀抱枪支、和衣席地而卧。不入民宅是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“见面礼”。如今,环人民广场流光溢彩,“演艺大世界”剧场群诠释着艺术与城市、艺术与生活的结合,市民游客在此享受高品质文化供给。
75年前,智取沪东,战斗期间,杨树浦水厂、电厂照常运作,马路上电车、公共汽车正常行驶,电话通畅。如今,昔日“工业锈带”已变成“生活秀带”,这里成为生动诠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最佳窗口。
抚今追昔,五个瞬间,穿越历史与当下,犹如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在此交汇,彰显人民城市深刻而朴素的意涵。
75年,我们再回望再想象
今天,是上海解放75周年。75年前的上海,历经浴血与苦难回到人民手中;75年后的上海,人民城市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,愈发展现出新时代的神采。今天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,是中国融入世界、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,是物阜民丰、流光溢彩的东方明珠。
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想象,有时仅需找到一个特别的地点——丹阳路站,位于地铁18号线上,是网络社交平台上众口相传的“出片”胜地。这个地铁站里,有着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,黑与白简洁有力地划出今与昔,这里曾是近代工业云集之地。熟悉这里的人则会告诉你,沿着地面上的时间标注,沿着历史的指向,出站就会看到“人人馆”——更正式的名字是“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”。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重要理念正化为上海的生动实践和宏阔画卷。
这个城市的神奇之处或许也在于此,历史、现实和未来,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碰撞在一起。这个近代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历史,熔铸着苦难,更淬炼着辉煌。上海是党的诞生地、初心始发地、梦想起航地。1919年、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秦皇岛路码头起航,1921年开启“伟大的开端”,此后一个个红色时间坐标,在上海的历史中,牢牢地嵌入了觉醒、抗争,它们所指向的,便是解放,便是1949,便是今天的一切。
75年前的今天,因为上海的解放,历史又一次彰显非凡的刻度。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描述中,上海的解放意义不凡,它标志着“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”。上海的解放,如同历史之手谱写的复调乐章,战场上的大开大合浴血缠斗,和对于这座城市的百般珍视,以及对这座城市中万千居民的悉心呵护,无数旋律复合交错,交织出宏大交响。“努力建设一个伟大的人民的新上海”,《解放日报》在上海创刊号上便发出这样的呼唤。
这是一个承载特殊使命之地,同时更是一个需要持续从历史中寻找启示、汲取动力,更好前行持续书写光荣与梦想之地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“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”。在历史的时点上,回望这座城市的一个个足迹,哪怕一个瞬间,我们都会懂得使命之光荣、责任之重大,懂得伟大征程之艰辛、坚定信仰之可贵。
就在丹阳路站周边的数平方公里内,2016年上海轨交18号线施工时,“决战平凉西”的旧改项目也在一个又一个“100%”的纪录中推进。告别“蜗居”,走向更好的生活的画面,这些年我们并不陌生,甚至已经习以为常。2017年底,黄浦江沿岸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;2020年底,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开放。“一江一河”岸线成了宜业、宜居、宜乐、宜游的公共空间,人民群众有了